整個桃園縣域有因地形地勢的變化而有幾個不同區塊與民宅類型的凸顯
(一)山地,指海拔五百公尺以上的地形,包括有復興鄉權不吉大溪鎮一部份。
(二)山地與台地的接壤,或是最近山地區在海拔150公尺以上者,主要包括龜山、大溪、龍潭、楊梅等地,及部分桃園市。
(三)台地,幾乎佔了全線二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包括桃園台地、中壢台地,與一部份的林口台地,主要包括桃園、中壢、蘆竹的部分。(四)海濱沖積平原,為屬台地區西北邊緣一帶的狹長沖積平原,包括大園、觀音、新屋、蘆竹等地的部分。而北桃園的地域絕大部分都處於(三)、(四)的範圍,其中僅楊梅的地形地勢算是比較特別的,為較接近南桃園的類型,其他五個鄉鎮市可以說是較低平的,而且埤塘、斷頭河川比較偏朝北向,使得整個本桃園的六個鄉鎮若有一整體,其居民型態且如下共同性的凸顯。
散居型態的獨門院落
北桃園一帶民居,絕大部分為散居型態的村落,而且是獨門的院落,往往在大片竹圍裡是單姓族支的聚合性合院,所以每組民宅接由數戶到十幾戶極居,這種散居現象確有因地勢變化而有疏密之分,楊梅、中壢一帶算是密度較高者,平均250公尺即有一組民宅,其次為 新屋、蘆竹一帶,平均300公尺即有一組民宅,至於觀音、大園一帶就相當疏鬆,平均500公尺以上才有一組,進一步來說楊梅、中壢一帶往往一組民宅共用一個埤塘則稍大,且亦組民宅往往有一個以上,至於觀音、大園一帶,其埤塘更大,而且亦組民宅附近有二~三個埤塘是常有的事,因此為屬農業經營嚇得一種民宅特徵。
規模較大,為聚合性的組群佈局
在此一散居的區域,而且又是傳統的農耕型態,因此往往幾戶族親共往一處,最常見者是在原傳統正身、護龍(或正堂、橫屋)外、繼續在外圍加護龍(或橫屋),所以從外圍,幾乎什麼裝飾、彩繪皆沒了,甚至左右不對稱。叫負樹的水田區,除護龍(橫屋)很多條之外,甚至在外護龍還蓋有樓或夾層,向蘆竹、中壢、楊梅一帶最常見。部分面街的地方偶也出現街屋,向中壢市三座屋的劉宅即是。規模更大的還包括有煙樓、倉庫等。大園一帶甚至還將正身、護龍各自發展成「院」,有前後廳、有護龍院,形成三方向院落的圍組。
面水背山,宅向清晰
眾多民宅來說,其皆能朝向低平有水的處所,屋背選擇護靠憑藉的山凹或山屏;山水兼顧且能形成作山官局者要數蘆竹、楊梅兩地,其餘則順應小地形變化,形成前低平或陷下,後?起,而且引帶水紋或作風水池,向新屋全鄉要不是面對社子溪,及面朝自家的埤塘水池,而觀音、大園一帶也是若此。
居家與祠堂的組合而不混用
北桃園的民居裡,左右護龍(或橫屋)的居室與中軸線上的堂屋或祠堂雖仍以三合院的方式組構,然而作成嚴格劃分成區隔,也及其空間使用不混雜,然常作成嚴格的劃分或區隔,也即其空間使用不混雜,堂屋做為公眾使用空間,左右兩側護龍(或橫屋)作各房司密性自家空間使用,其間雖有廊道相通,然卻常關閉。
出巖較大、精緻較多
也許是處於富庶的水田區,也許是平坦台地地形所致,新屋、蘆竹、大園、觀音等交開闊的平野帶,其正堂明間的退凹(俗稱凹壽面)加深了,甚至架棟結構支撐也豪華了,也即透過長深的山巖,輔以質佳的屋架,使中軸線上的建築物看起來更華麗,而且屋內都有簡單的彩繪,為圖匡式的小幅彩繪,屋頂正脊上也有剪貼的處 理,一般民宅的質比起南邊山區的建築來得佳,素質水準皆較齊。
南桃園民宅特色
家族、字姓村所發展的精緻祠堂、住居混用空間
由於這些傳統建築皆為拓墾時期的老宅子,獲再分房的主屋,因此其或或作為加祠堂,或居住混用,皆蓋得分常講究,材料的挑選、施工的精細,皆為較佳的選擇,尤其在家族繁衍下,不斷擴充成為大組建築或圍繞祖屋的散居形式,因此有五、六、七、八條護龍的宅邸比比皆是,形式家族或集中的庄落,所以其正身大廳及內護龍都非常講究或氣派,或斗子砌、燕尾屋等,為其特色。返之外護龍為晚進加蓋的外圍房子則較草率或簡單。
山寨家族城堡與圍聚性集空間
南桃園地區龜山、大溪、龍潭等接近山區,所以山林地佔去相當多的面積,龜山有42%、大溪有40.6%、龍潭也有13.6%,因此因此依山勢起築,或居山腰,龍潭三恰水的林宅、江宅皆順山形的陡坡,依勢起蓋建築,遠看過去很像城堡山寨。又三坑仔陳宅、張宅,龜山大坑、楓樹坑、山仔頂一帶民宅,霄裡庄腳下的盧、吳、謝、李、袁等姓氏官邸等,皆為依靠山邊起蓋圍蔽式住居空間。另有在龍潭烏林村、黃泥塘、九座寮,平鎮的高山下、雙連波、山子頂、大溪的蕃子寮、員樹林、月眉等地則有聚族成群的圍聚性家族群落。這些民宅皆有一個共同特色是,四周皆有莿竹叢封圍,並有清楚的視界,水圳溝渠曲繞房宅四周,儼然成為家族城堡,為一種近山地帶的特色。
最特出的是龜山大坑游宅、大溪埔尾簡宅、月眉李宅等甚至還有槍櫃、槍樓,平鎮一帶的民宅甚至還有雙重圍牆,其作為防禦功能是最清楚不過。
蓄勢待發的一條龍建築
建築龜山、八德、桃園、大園一帶的民居,一如前面所說的小農經濟條件,原拓墾時期的小家庭,其對空間的需求並不多,乃有先起蓋三間或五間「一」字排開的「一條龍」式建築,日後的擴大繁衍,則再往兩側加蓋邊間,所以逐漸有七開間、九開間的處理。然當初營造時,也有考慮到日後的往前加建左、右護龍,所以也有經考慮在左右稍間的壁體上,配合屋頂作出預留橫向護龍屋頂的「流母槽」(屋頂斜坡作為導水的溝槽)人字山形凸出物,好似在建築物正向左右兩側加一墊肩的處理,是作為房間加蓋的預留。
建築物整體外牆全部有以紅磚造,然於上述「流母槽」下方的磚牆壁體,有作成磚塊的退凹,分散在邊門上下與邊牆左右,為的是便於將來施工上的銜接,亦即工程上的施工接縫意義。
上述處理手法,皆為一種暫時性的,或預留式的磚造手法。
火庫起紅磚巖角整體砌造
本區民宅,特別是桃園縣域的東半邊,另有一特色是紅磚壁體直接與屋簷貼接,不施作出簷或作出前巖廊,頂多在側邊的硬山牆外作磚疊澀,再於其外表抹泥漿作成墀頭或泥塑裝飾;少數在正中央明間有作出簷者,也頂多是將明間作成退凹,形成「凹壽面」;至於簷廊則一般只施作在二進以上建物的內廊道。上述施工方式,一般泛稱「火庫起」,應與防禦壁體有關。 資料考考 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id=016&site_content_sn=1841
留言列表